原标题:数字化赋能,加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湖北政协委员和专家这样建议
极目新闻记者 陈倩
2025年7月25日,湖北省政协“加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专项民主监督会举行。围绕如何加强湖北这块红色沃土上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工作,湖北省政协委员和专家提出了多项建议。
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文化时代表达
湖北省政协副主席张维国在主题发言中说,近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文化创新战略,聚焦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持续推进“三大精神”研究阐释和《中国共产党湖北历史》编撰等工作,加强红色文艺创新展演,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深化文旅融合,6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入选文旅部“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张维国建议,健全完善工作统筹协调机制,形成统一领导、通盘谋划、齐抓共管的“全省一盘棋”工作格局。编制湖北省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十五五”专项规划,将其深度融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国土空间、文化旅游发展等规划,实现多规合一。
张维国说,应以文艺创作为突破,大力弘扬“三大精神”。发挥湖北社科大省优势,依托党史、高校、社科机构组建研究平台,加大对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专题研究,出版系列权威丛书,全景式展示湖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大别山革命斗争、抗洪斗争、抗疫斗争的历史画卷,深入挖掘阐释“三大精神”的核心要义、丰富内涵、时代价值。推陈出新,再现经典、再造经典,创作一批像《洪湖赤卫队》那样体现时代精神、具有全国影响的文学作品、影视剧目、戏曲歌剧等精品力作,讲好湖北红色文化故事。将以“三大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资源纳入大思政课建设,因地制宜开辟“第二课堂”,让红色遗址成为党史教室、文物史料成为党史教材、英雄模范成为党史教师。
张维国还建议,以数字技术为支撑,赋能红色文化时代表达。运用科技手段,让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场馆等从“静态展示”升级为“动态体验”,通过打造多媒体故事墙、虚拟漫游、沉浸式影院等,让革命先辈激情燃烧的岁月“昨日重现”,更加真实完整、生动直观地呈现红色文化资源中典型人物事迹和感人故事。鼓励支持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单位联合新媒体平台,合作开发互动影视、数字藏品、网络文学、短视频等新型文化创意产品,以数字技术拓展红色文化数字传播渠道。策划游戏互动等新型服务,开发“黄麻起义”“中原突围”等战争主题桌游,吸引年轻群体参与内容共创。在武汉及重要红色文化资源富集城市打造“红色主题快闪店”“红色书咖”,使红色文化走向大众、融入消费、扩大影响。
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打造全国知名的红色品牌
湖北省政协常委、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何光耀说,在中国革命光辉史册上,大别山同井冈山、太行山并称为三座“圣山”。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大别山人民坚守信念、紧跟党走,顾全大局、团结奋斗,勇当前锋、不胜不休,创造了“二十八年红旗不倒、二十二年武装斗争不断”的革命传奇,铸就了伟大的大别山精神。
何光耀建议,有关部门联合对湖北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普查,摸清底数,同时对重要遗址遗迹历史内涵进行研究认定。在此基础上,制定湖北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规划,统筹推进,稳步实施。组织党史专家,深入开展大别山革命历史专题研究,在充分吸收以往研究成果基础上,编写出版《大别山革命历史》丛书,并加强宣传阐释。组织文学艺术工作者,运用广大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分层级、分门类创作一批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文艺精品,精心塑造反映大别山革命斗争历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别山革命文化标识,努力扩大大别山革命历史和大别山精神的传播力、影响力。
何光耀表示,湖北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富集,与大别山革命斗争历史相关的一些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如八七会议、五师抗战、中原突围、千里跃进等,以及董必武、李先念等党史人物,在党史军史上均具有重大影响。应利用好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建设一批重点景区和场馆,对于扩大湖北红色文化影响力,创立全国品牌,具有重要作用。如对武汉市现有八七会议纪念馆(旧址)进行展陈提升,对红安县将军馆进行展陈开放,对大悟县白果树湾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群和宣化店中原突围旧址群进行升级改造等。
出台《湖北省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条例》
湖北省政协常委,台盟中央常委、湖北省委会主委刘江东说,红色文化资源是新时代凝聚人心、培根铸魂的“活态教科书”。他建议建立完善省级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形成工作合力。实施湖北省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三年行动,明确各部门在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宣传教育等方面的职责,避免职责交叉。
刘江东还建议,出台《湖北省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条例》,明确私有产权遗址的修缮义务与补偿标准,建立修缮“预先报备”制度。对重要私有产权遗址,政府可通过产权置换(如提供安置房)或长期租赁等方式取得管理权。建立省级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专项资金,对非文保单位但具有历史价值的遗址给予“兜底性”修缮补贴。探索“以奖代补”机制,对保护成效显著的地区倾斜资金。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如对参与红色旅游开发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贷款贴息等。通过PPP模式等,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和运营等。加强高校相关专业建设,鼓励高校开设红色文化研究、文物保护修复、红色旅游管理等专业课程,探索在高校开设“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定向培养班。建立省级专家库,定期下沉指导及人才培育。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提高相关领域人才待遇和社会地位,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整合开发红色资源,加强红色教育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文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陈俊秀说,湖北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拥有1772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5万件(套)可移动文物和738处红色旅游资源。这些宝贵资源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开展红色教育的生动教材。当前,湖北正在开展“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思政课。如何整合红色资源、创新教育形式、提升教育质效,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她建议,实施“一核三带串珠工程”,以武汉“英雄城市复兴之路”为核心引擎,打造串联红安、麻城、大悟的“大别山精神红旗不倒”红色带,突出将军文化与军政研学;深耕洪湖、监利“洪湖精神鱼水情深”水乡带,融合生态资源发展沉浸式教学;依托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建设“长征精神荆楚足迹”文化带。
陈俊秀说,应优化课程开发,围绕“三大精神”开发模块化、层次化的核心课程体系。大力推广红安“行走的思政课”模式,提升红色教育课程中互动、体验、研讨等环节的占比。创新教学方法,广泛运用红色情景剧、“老兵口述史”访谈、案例研讨、推广“红军路”实践、“红军餐”体验等具身化教学。她还建议,深度融合科技手段。如VR重现历史场景、AI导览等,让红色教育可感可触,让受教育者有真实的“历史在场感”。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武汉发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aarb.org.cn/10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