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上午,由武汉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总队、武汉市硚口区手志梦青年志愿者协会共同发起的“手语传情 探秘环保”参观活动顺利举行,30余名听障人士走进北湖污水处理厂,全国最美志愿者、武汉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总队硚口区分队召集人张勤提供手语翻译,让大家度过了一次精彩难忘的生态之旅,也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与温暖。
进入厂区,路边超大规模,类似于“蔬菜大棚”的构筑物引起大家的注意和疑问,大家好奇地猜测其用途。在北湖污水处理厂报告厅一楼,讲解员向大家详细介绍了北湖污水处理厂的规划布局、处理规模、污水处理工艺流程等内容。了解完北湖污水处理厂的基本情况后,带着“城市污水是怎么变成清水的”“污水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等问题,跟随讲解员来到治水科技馆。
治水科技馆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醒目而耀眼。“大家可以手按墙上的互动按钮,有不一样的惊喜。”讲解员笑着说,在“汇聚之源”版块,大家积极参与互动,通过触摸设置在墙上的互动按钮,了解该公司旗下污水处理厂的分布情况;在“污水处理系统”板块,通过科普宣传片,直观地了解先进工艺的作业原理及作业方式。
大家沉浸式感受L幕、3D数字影院、交互展示装置等大型多媒体设备,通过“水兴武汉”“汇聚之源”“治水之旅”“科技之光”“治水先锋”五个主题学习,参观人员凝神观看展板、图片、模型,专注地“聆听”手语翻译,深度了解污水治理的全过程和技术手段、武汉污水治理行业的发展历程等内容,感受着来自科技治水的真实脉动。
来到中控室,大家站在其长10米,高3米的超大显示屏前,直观地看到北湖污水处理厂智慧运营系统。“屏幕中央便是北湖污水厂的全域模型图,整个厂区的32个单体构筑物、9000多台(套)设备及其相关数据,可以在屏幕上一览无余。”讲解员介绍,厂区已安装智慧运营系统,只需轻轻一点,就能对厂内的任一设备和人员信息进行监测和调度,智慧运营系统也是北湖污水处理厂的“得意之作”。
在中水小公园,湿地般的景观让人眼前一亮。这些景观的灌溉用水正是北湖污水处理厂“自产自销”的中水。“中水经过处理后,被广泛应用于绿化浇灌、道路冲洗和工艺设施设备冲洗中,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讲解员介绍到。大家通过手语热烈地交流着,对污水处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也是今天才知道原来污水处理有这么多的环节和技术,以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更加珍惜水资源。”大家纷纷表示。
大家登上观景平台,鸟瞰北湖污水处理厂全貌,只见一片片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原来这就是我们刚进厂区看到的大棚。”志愿者发出感叹。“这是我们的北湖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其总覆盖面积约18.5万平方米。”讲解员也揭开了“蔬菜大棚”的谜底,一边指着远处一边说。原来,该“蔬菜大棚”是北湖污水处理厂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该项目充分利用厂区的屋顶和空地,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污水处理厂的日常运营提供绿色、清洁的能源。据测算,项目每年可提供约2200万度的绿色清洁电能,此举可节约发电燃煤约0.8万吨,相当于减排约2万吨二氧化碳,减污降碳效益显著。
全国最美生态环境志愿者文昌植老师向张勤老师介绍美丽河湖、民间河湖长等工作,互相交流志愿服务心得体会。整个参观全程,大家用脚步丈量、用心感受,像“孩子”一样充满对科技的好奇。“这是我第一次来参观污水处理厂,改变了我心目中对污水处理厂的印象,没想到这里像花园一样,还能学到这么多关于污水处理的知识。”参观结束后,大家通过手语表达着自己内心的感受,虽然他们无法用言语诉说,但从他们的一举一动中,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对这次活动的喜爱。
“此次‘手语传情 探秘环保’活动,巧妙的将环保与人文紧密结合,让他们在实践体验中,感受社会的关爱与温暖。”未来,总队将继续联合各方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助残志愿活动,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共享美好生活,共同书写新时代的温暖篇章。
通讯员 刘婷婷 王琦珣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武汉发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aarb.org.cn/10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