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盛夏,武汉新能源研究院大楼这一盛开的“马蹄莲”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里聚集着数十家新能源领域创新创业公司,大楼内一处数百平方米的万级超净封装测试车间内,武汉羿变电气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羿变电气”)的工程师们身着洁净服,紧盯仪器显示屏界面,正在对一款产品开展性能测试。
双面散热碳化硅(SiC)功率模块
“我们正在攻关的是大电流高性能碳化硅功率模块样品。”公司联合创始人陈材介绍,“这款模块的成功,意味着我们能给高端电驱系统装上一颗更强劲、高效的‘中国芯’。”
乘着“楚材聚汉、共建支点”行动的“东风”,企业进入提速成长期,订单量持续攀升,产品研发不断突破,“成绩的背后,既是团队数载如一日的潜心钻研,也得益于武汉为博士后青年人才营造的创新创业环境”。
在首届“英雄杯”博创赛舞台上,他们的“掌上能量站”——高性能碳化硅功率模块项目,凭借前沿性的技术能力,赢得业界瞩目。陈材透露,预计今年年底前,可完成一款产品样品测试工作,并实现小批量加工,将应用于医疗行业。
留汉博士后破局“电驱心脏”,产品散热性能提升45%
在新能源汽车、高端工业装备等领域,电机是动力的源泉。而让动力收放自如的“心脏”,是电驱系统中的变换器。功率模块是这颗“心脏”的核心,其性能决定电驱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随着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对功率需求的提升,提高变换器的效率和功率密度成为技术发展的主攻方向。
“提升效率、减小体积、降低成本,这是永恒的挑战,也是我们的突破方向。”陈材介绍,羿变电气直指功率模块的封装结构、核心工艺和关键材料三大领域进行创新,研制出一款低成本、高性能的双面散热碳化硅(SiC)功率模块,能提升电驱系统的效率和续航能力,填补了国内在相关高端模块产品领域的空白。
公司研发副总黄志召翻开一份份翔实的检测报告向记者展示:“传统模块一般是单面散热,双面散热模块本身理论上可提升30%的散热性能,我们团队通过结构设计和材料创新,在提升30%的基础上,研发的模块比业内同类产品再提升15%。”
同时,产品的电性能提升40%左右,电驱系统的损耗大幅降低,续航能力持续增强,产品性能比肩国际一流,更以显着的成本优势,为国产高端功率模块撕开了替代进口的口子。
实验室成果“落地生金”,博创赛“增量效应”持续显现
高校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但如何跨越成果转化的“达尔文死海”,是无数科研团队面临的挑战。武汉博士后“英雄杯”创新创业大赛,正是为陈材这样的博士后人才量身打造的“破冰船”和“加速器”。
工程师正在进行模块加工
羿变电气的技术根脉,源自华中科技大学康勇教授领衔的国内首家宽禁带半导体封装集成实验室。这支科研团队在器件封装、驱动开发、集成应用上有着深厚技术积淀。“我们注意到国内高端碳化硅功率模块的空白,深感技术落地的紧迫性。”陈材介绍,2020年,时机成熟,羿变电气应运而生。“E-bian”的命名,承载着团队在“供电(Electric)”领域创新求变的执着追求。然而,从实验室样品到稳定可靠的工业产品,再到赢得市场认可,每一步都写满艰辛。
“英雄杯”大赛为这一年轻创业项目注入了强劲动力。“参赛本身就是淬炼与展示。”陈材感慨道。面对如何将艰深技术转化为市场语言的难题,大赛特训营的专家辅导提供了关键助力:他们帮助团队将技术文档精炼成“干货”,历经多轮“魔鬼路演”,导师们直击要害的点评也让项目亮点更为聚焦。
正是通过博创赛平台,羿变电气获得认可。2024年9月,大赛举办投融资交流对接会期间,光谷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投出1000万元。“大赛的严格筛选机制和平台公信力,让我们更有信心识别和支持这样的硬科技项目。”一位参与投资的机构代表表示。
赛后,“英雄杯”引发的“增量效应”持续扩散。陈材提到:“相关部门的对接服务务实高效,他们多次主动上门走访,实打实地为我们解读政策、对接资源,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在各方支持下,公司场地从创业初的1000平方米扩展至3000平方米,今年又将新增1400平方米,研发和生产能力得到质的飞跃。目前,公司正与多家省内投资机构进行深入洽谈,发展势头强劲。团队也从最初的几人壮大到50多位技术人才,其中多为“90后”“95后”,平均年龄不到30岁,成为名副其实的“博士后青年人才创新创业主力军”。
既要“跟跑”更要“领跑”,他们将从“马蹄莲”奔向“星辰大海”
在羿变电气明亮宽敞的宽禁带功率模块封装车间,一块块棱角分明、结构紧凑、仅有手掌般大小的模块产品在生产线上“列队”。它们正是团队创新智慧的结晶,也是他们征战市场的“利器”。
“创新创业,既要‘跟跑’更要‘领跑’!这是我们团队坚守的信条。”陈材语气坚定。他们不满足于解决眼前问题,更着眼于行业前沿和未来市场的“变”,从细微处挖掘创新点。
在宽禁带半导体功率模块上,通过深度掌握封装、积木化功率组件和高集成功率变换器三大优势技术,羿变电气持续拓展着电能变换装置性能的边界。其中,积木化单元实现了驱动/功率组件一体化设计,使产品开发交付周期比传统模式缩短50%以上,大大提升了市场响应速度和交付能力。
目前,羿变电气研发的碳化硅功率模块产品已在船舶、航空、新能源、医疗等行业的多家领军型企业实现交付应用,赢得了口碑。企业还获得日内瓦发明专利银奖,已申请14项发明专利及22项实用新型专利,也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绿色低碳转型是全球发展趋势。“推进绿色发展的征程中,创业者从来不是旁观者,而是勇立潮头的先锋。”陈材表示,“让电能更高效、更便捷地应用,是对绿色低碳发展的最大助力,功率模块正是提升能源链效率的关键一环。”这份使命感,驱动他们不断前行。
羿变电气已获得近6000万元融资。陈材透露,今年公司累计销售金额预计将突破1亿元,较去年增长约50%。展望未来三年,他信心十足:“营收目标瞄准3亿至5亿元。”
夏日的朝阳,为“马蹄莲”镀上璀璨的金边,也照亮了这条由博士后青年人才用创新步伐踏出的产业升级之路。陈材和他的团队站在新的起点,目光已投向更远的“星辰大海”——成为全球电力电子变换器设计、供应和服务的领军企业。
这不仅是羿变电气的梦想,更是武汉博士后青年人才勇立潮头、以硬科技赋能产业变革的生动宣言。在“楚材聚汉、共建支点”的壮阔画卷中,武汉正上演着越来越多和“羿变”一样的故事,这些团队将汇聚成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编辑:赖俊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武汉发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aarb.org.cn/9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