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圈”“朋友圈”“发展圈”!湖北跨省组队啦!

原标题:“邻里圈”“朋友圈”“发展圈”!湖北跨省组队啦!

4月30日

湖北召开“牢记嘱托 建成支点

——‘七大战略’行动方案”

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七场:

解读《关于实施区域联动战略

整体提升支点区域协同力的行动方案》

(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党组成员、副主任毛明天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

党组成员、副厅长蔡党明

中共襄阳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

常务副市长孟艳清

中共宜昌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

常务副市长徐伟营

武汉市人民政府

副秘书长王昌平

参加新闻发布会

并回答记者提问

图片

发布会上

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党组成员、副主任毛明天

对省委、省政府出台的《行动方案》

进行了解读

小布划重点啦

↓↓↓

文件制定的主要考虑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落实落细。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北“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上奋发有为”“以武汉都市圈为中心,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等重要要求,不折不扣落实到《行动方案》中。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将区域联动作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主抓手。针对支点建设中的短板弱项,以实施区域联动战略解决我省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着力构建省会带动、汉襄宜协同、多点支撑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三是强化省域协同,将汉襄宜“金三角”作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主战场。这是因为以武汉、襄阳、宜昌为顶点,以江汉平原为腹地,合围而成的三角区,是我省乃至全国经济地理版图中的黄金地带。随着三个地方“一小时”通勤圈的实现,汉襄宜“金三角”良性互动、错位发展、相互支撑的集成效应将会进一步彰显。

四是深化省际合作,将实施区域联动战略放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大局中考量。充分发挥湖北区位优势,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梯次形成鄂湘赣三省“邻里圈”、中部六省“朋友圈”和联接其他区域重大战略“发展圈”3个圈层。

《行动方案》的重点任务

1.做强三个中心,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支持武汉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推动武汉都市圈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支持襄阳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襄十随神城市群发展。支持宜昌打造联结长江中上游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宜荆荆恩城市群发展。

2.聚焦三个增长,打造互动共进的汉襄宜“金三角”。一是推动流域共治,强化长江、汉江两大水系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打造以长江黄金水道为核心的绿色高效集疏运体系,构建绿色增长的理想空间。二是强化科创共兴,加快建设汉襄宜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夯实智慧增长的基础支撑。三是推进民生共享,打造汉襄宜半小时低空经济圈、1小时高铁圈、3小时高速圈,推进高频服务事项“一网通办、跨市通办”,打造包容增长的示范样板。

3.构建三个体系,推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一是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培育100个左右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推动百强县进位、千亿县扩容。二是构建统筹县乡村三级的公共服务体系,每个县至少办好1所优质高中,每个乡镇办好1所优质初中、1所中心小学、1所中心幼儿园,推动县域义务教育水平达到所在市州平均水平。每个县至少建成1家三级医院,每个乡镇建好1所具有急救、转诊、康复理疗等功能的卫生院,每个行政村建好1所村卫生室,提高乡镇卫生院、农村卫生室建设标准。三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体系,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4.做实三个圈层,服务和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一是加强鄂湘赣“中三角”联动发展,打造“运河上的鄂湘赣”“轨道上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科创链上的中三角”“产业链上的都市圈”。二是加强中部六省协同融通,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联动发展,深化大别山等革命老区经济协作。三是加强与国家其他区域战略对接,深度对接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和成渝,进一步密切沿长江省市合作。

答记者问

实施区域联动战略,“三农”工作如何助力整体提升支点的区域协同力?

一、加快建设国家优质农产品生产区。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助力整体提升支点的战略支撑力。一是强化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落实“长牙”“带电”硬措施,守牢耕地保护红线,推行耕地用途管控“一张图”。统筹推进大中型灌区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沟渠修复改造,逐步将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二是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坚持稳面积、提单产、优品质,深入实施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加快建成江汉平原高效优质农产品生产示范区,让荆楚粮仓更丰盈。提升露地蔬菜、高山蔬菜、水生蔬菜等生产能力。持续稳生猪、促牛羊、提禽蛋、兴奶业,稳固淡水渔业第一大省地位。加快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三是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合理开发森林食物资源,发展节能宜机现代设施种植业、集约高效现代设施畜牧业、绿色生态现代设施渔业。培育发展农业微生物、合成生物产业,有效拓展食物来源。

二、加快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先导区。坚持强龙头、延链条、树品牌、兴业态,将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助力整体提升支点的产业竞争力,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一是聚力延链条。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每个县重点打造1个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链,做大做强10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围绕“51020”现代产业集群建设,实施“链长+链主+链创”三链机制,推进现代农产品加工业整体跃升。二是聚力强龙头。坚持外引内育,扶优培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壮大链主企业、行业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壮大县域特色产业,促进百强县进位、千亿县扩容。三是聚力树品牌。深入开展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擦亮“虾、鳝、米、茶、藕、菇、橙、艾、鱼”等金字招牌。持续组织优质农产品宣传推介活动,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四是聚力兴业态。打造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培育一批农村电商、休闲农业、生态康养等新业态,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三、加快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区。以农业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助力整体提升支点的创新策源力。一是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效能。统筹重大农业科技平台、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领军企业等创新资源,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洪山实验室等重大科创平台,培育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聚焦生物育种、绿色防控与标准化种养、现代农产品加工、智能农机与智慧农业等领域,加快形成一批创新成果。二是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挖掘利用,做强玉米、油菜、生猪、淡水鱼等优势种业。实施优质核心种源攻关行动,突破水稻、小麦、黄鳝、小龙虾、武昌鱼等育种技术。建立“产学研用”结合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培育一批种业领军企业。三是推进农机装备迭代升级。加强大型高端智能农机装备、丘陵山区作业机械和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提升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推进老旧农机报废更新。培育壮大农机产业园和产业集群。四是促进数智技术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强智慧农业前沿技术研发与系统集成,加快培育智慧农场、智慧牧场、智慧渔场,打造链条完整的智慧农业集群。

四、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样板区。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荆楚和美乡村建设,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上奋发有为,不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一是提升基础设施完备度。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提升农村水电路气网建设质量。二是提升公共服务便利度。协调推进县域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的公共服务。三是提升人居环境舒适度。一体推进农村改厕和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常态化开展“清洁家园”行动,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四是提升乡村治理和谐度。坚持以党的建设为引领、以群众自治为基础,推动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重构乡村治理格局,提升治理效率。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实施分层分类帮扶,切实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武汉将如何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更好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一是做强市域融合。深入实施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加快推动“多中心、组团式”发展。高水平建设“两江四岸”核心区,推动老汉口地区转型和汉江两岸联动发展,建设一批特色总部经济、数字经济、楼宇经济集聚区,打造滨江数创走廊。同时,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以街道、乡镇为单元推进新型城镇化,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引导人口适度集中和土地集约利用,建设连片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打造超大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样板。

二是引领圈域发展加快武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加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形成一小时通勤圈。深入推进建设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共建区域创新共同体。积极探索“飞地”、联合招商、园区共建等模式,推动共建产业园、离岸科创中心做大做强,积极推动圈域产业协作。推动政务服务事项“跨市通办”,促进教育、医疗、文旅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深度融合。同时,推动汉襄宜“金三角”协同发展。深入推进科技共兴、产业共链、交通共网、生态共治、服务共享,支持襄宜两市重点企业在汉举办供应链大会,做强汉襄宜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强化阳逻港、襄阳港、宜昌港联动发展,推动长江、汉江干流共保联治。

三是促进区域共赢。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合作。强化中部地区陆海大通道格局,探索光谷科创大走廊和湘江西岸科创走廊、合肥滨湖科学城、赣江两岸科创大走廊联动发展,合力在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方面形成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同时,强化重点区域对接合作。强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区域合作,加密汉沪、汉港等航空快线,常态化开展对接交流与合作。

宜昌如何做强自身实力,在整体提升支点区域协同力,打造汉襄宜“金三角”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一是紧扣高质量,做强“增长极”2024年,宜昌经济总量突破6000亿元,位居中部非省会城市第1、全国百强城市第48位,进入了登高望远、跨越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将深入实施“双碳引领、枢纽赋能、强产兴城”三大发展战略,加快做大经济总量、城市体量。坚持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三线并进”,深度对接全省“51020”现代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现代化工新材料、生命健康、新能源及高端装备制造、大数据及算力经济、文化旅游“3+2”主导产业。按照“新城向北拓展、产业向东集聚、科创向南布局”思路,以东部产业新区为引领,构建核心主城+产业集聚区“一城一区”空间形态,不断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大力实施强县、富民、兴村三项行动,加快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推动宜都、枝江、夷陵百强进位,支持当阳百强冲刺。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全市经济总量达到万亿级规模。

二是聚焦一体化,建好“城市群”坚决扛牢宜荆荆恩城市群“群主”责任,加快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筑牢“金三角”重要支撑。推动产业共链。加快建设“当枝松宜东”百强聚集区,做大做强“宜荆荆”磷化工产业集群。共同编制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加强宣传互推、线路互连,推进百万游客互送。推动交通互联。加快推进沿江高铁武宜段、郑万高铁联络线、当枝松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打通毗邻地区“断头路”,构建“对外同辐射、对内成一体”的综合交通网络。推动生态共治。落实长江、清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常态化开展跨区域、跨流域生态环境执法,统筹推进流域综合治理。推动民生共享巩固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等成果,谋划推动更多政务服务高频事项跨域通办。力争到2027年,城市群经济总量达到1.7万亿元。

三是突出协同性,链接“邻里圈”。协同襄十随神城市群发展,承接武汉都市圈辐射,助力提升支点的辐射力、带动力和影响力。例如,在科创方面,积极参与湖北汉襄宜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主动对接武汉教育、科技、人才等要素资源,推进科创平台共建、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在文旅方面,联合武汉、襄阳共同申报“万里茶道”世界文化遗产,携手打造“神武峡”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并与重庆联合举办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在通道建设方面,全力服务三峡水运新通道建设,加强宜昌港与武汉阳逻港、襄阳港协同联动。加快推进沿江高铁宜涪段、呼南高铁宜常段、襄宜高速、沪渝高速汉宜段改扩建等重点项目建设,共建汉襄宜1小时高铁圈、3小时高速圈。在服务国家战略方面,积极承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三角城市群等地区产业转移,更好对接中部地区崛起、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加强口岸、通道、平台等国际贸易资源整合,推动自贸片区、综保区联动发展,积极融入中欧班列国际大通道、西部陆海新通道。

《行动方案》提出,“支持襄阳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襄十随神城市群发展”。襄阳如何贯彻落实这一部署,在全省区域协同发展中贡献襄阳力量?

一是全力提升副中心城市能级,在湖北领跑主赛道中展现襄阳担当。襄阳位于中西部经济过渡带的连接点,是生产要素流动的重要节点。近年来,我们着力提升产业能级、交通能级、城市能级,全市经济总量去年突破6000亿元大关,连续7年位居全国城市前50强。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到2030年全省经济总量达到9万亿元左右。我们将紧盯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继续在总量上求突破、增量上做贡献,力争“十五五”末经济总量冲刺万亿级规模,更好发挥经济大市挑大梁的作用,努力成为中西部非省会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龙头和典范。

二是全力建设科技创新策源区,在湖北打造全国科创高地中展现襄阳担当。近年来,我们聚焦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先后投入近200亿元,建成投运航天42所化学能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隆中省级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改扩建湖北文理学院等3所高校,获评国家首批创新驱动示范市。我们将积极服务融入全省“61020”全链条攻关和汉襄宜协同创新体系,大力推进湖北汉襄宜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襄阳片区建设,高标准建设国家农高区,积极创建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扎实推进创新平台服务产业、服务发展,加快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区。

三是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湖北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展现襄阳担当。襄阳工业基础厚实、产业门类齐全,规上企业总数超过2000家,跻身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前50强,获评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优秀城市,是全省唯一、全国7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之一。我们将加力实施“立项争资、招商引资,达产释能、技改提能、强链聚能”“两资三能”行动,加快汽车、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突破性发展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磷化工、煤化工产业,全力推动“汉孝随襄十”万亿级汽车走廊做大做强,与荆门、荆州、宜昌共建“国家级磷化工产业集群”,助力我省加快构建体现湖北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四是全力打造新时代“七省通衢”,在湖北建设“祖国立交桥”中展现襄阳担当。襄阳自古就是“南船北马”“七省通衢”,现在是国家确定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拥有“三纵三横”客货铁路网、“三纵两横一环”高速公路网、千吨级船舶通江达海的水运网,以及覆盖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的航空网,获批国家级功能型流通支点城市、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我们将认真落实全省枢纽提能战略,加快推进襄荆高铁襄阳段,襄阳至宜昌、襄阳至新野高速公路等重点交通项目建设,加快融入长江和汉湘桂两大黄金水道,持续优化襄阳机场航线网络,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五是全力守护“山水城洲”和谐共生的生态本底,在美丽湖北建设中展现襄阳担当。襄阳是中华腹地的山水名城,三山南峙、四城环洲、九水润城,是国内难得的自然生态本底好、又有巨大发展空间的城市。我们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与周边城市生态环境共治共保,持续推动产业、能源、运输结构调整,高质量推进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建设,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襄阳。

来源:湖北发布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武汉发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aarb.org.cn/5719.html

(0)
武汉发布网的头像武汉发布网
上一篇 2025年5月1日 下午3:14
下一篇 2025年5月1日 下午3:14

相关推荐

  • 印巴停火后,局势将走向何方?

    在紧张局势持续数周之后,印度和巴基斯坦于5月10日达成停火协议,同意立即停火。停火协议达成后,前方的情况如何?印巴双方为何能达成停火协议?双方矛盾冲突的根源在哪?未来局势走向如何?本期《新华网国际看点》连线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林民旺和新华社伊斯兰堡分社记者杨恺。

    2025年5月12日
    700
  • “去屑三分钟奇迹”竟是商标名?这些“心机商标”坑了多少人

    “买了‘去屑三分钟奇迹洗发水’,用后发现去屑效果一般,根本没有奇迹可言。找商家理论,对方说这款洗发水就叫‘去屑三分钟奇迹’。”这是北京市民刘爽前不久的一次网购经历。 “你能想象吗,这款洗发水就叫这个名字,而我是把这个名字当成功效来购买的,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被这个名字忽悠了。” 在刘爽的指引下,记者在购物网店所展示的商品信息中找了半天才看见一行小字,写着这款…

    2025年4月24日
    1200
  • 2025武汉欢乐谷超级儿童节活动攻略(活动内容+购票入口)

    【导语】:武汉欢乐谷超级儿童节来袭,三大国民IP亮相、王者荣耀现场PK、100+重磅演艺剧目、巨型空飘、门票优惠……具体活动内容详见全文攻略。   活动时间:   5月17日-6月8日   活动内容:   三大国民IP亮相:欢乐伙伴奶龙、正义伙伴奥特曼、经典动画中国奇谭。王者荣耀现场PK、全国首个方言沉浸式主题乐园、100+重磅演艺剧目、巨型空飘、萌兽方阵、…

    2025年5月17日
    300
  • 南阳市经开区:创新服务“硬”举措 优化营商“软”环境

    大象新闻记者 张定有 通讯员 李岩/文图 企业兴则经济兴,企业强则城市强,政府和企业是命运共同体。2025年以来,南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聚焦企业发展需求,突出问题导向,加强正面激励,通过一系列创新、务实举措,开展“提目标、降成本、促发展”专项行动,打出创优环境“组合拳”,着力补足企业服务短板,助力企业降本增效,铺就企业高质量发展“高速路”,推动经开区经济持续、健…

    2025年4月25日
    1000
  • 武汉火车站2号停车场完成改造升级已正式开放,增加近200个停车位

    原标题:武汉火车站2号停车场完成改造升级已正式开放,增加近200个停车位 极目新闻记者 潘锡珩 通讯员 宋君秋 杨自豪 极目新闻记者从武铁旅服传媒公司了解到,武汉火车站2号停车场完成改造升级,五一小长假期间已正式投入使用。 武汉站1号、2号停车场分别设立于武汉站主站房北、南两侧,与武汉站同步启用,目前已经运营10余年,已无法满足市民和旅客的出行需求。为提升武…

    2025年5月2日
    8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