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最后一块预制构件吊装到位,江夏区湖畔捌号项目一期工程全面封顶。在这“搭积木”式的场景里,建筑主体如拼装积木般迅速成型,武汉智能建造创下全新纪录:12名工人不到一年盖起34层高楼。
作为武汉市重点项目和装配式建筑示范工程,中交二航局承建的位于汤逊湖畔的湖畔捌号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约44.5万平方米。本次封顶的一期工程包含5栋住宅楼及配套商业、幼儿园,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其中一栋34层的住宅楼,每层施工仅需7天,230天建成,仅需12名装配工人。
“原因在于把建筑拆解成7028个独立‘空间单元’,在工厂流水线上像造汽车零件一样预制完成,再运到工地精准组装。”项目总工程师刘世伟说,这种“搭积木”式的建造绝非简单堆叠。项目团队在前期运用BIM三维模拟技术,对每道工序进行精细仿真,预判并解决潜在问题,确保现场吊装“零差错”。
项目负责人刘富发说,正是这种高度集成与精确规划,才得以实现“30分钟拼装一个模块,3小时组合一套房”的惊人速度。
而工厂标准化生产也带来了精度的跃升。刘富发介绍,由于主体结构精度从“厘米”级提升到“毫米”级,传统工艺常见的渗漏、开裂、空鼓、尺寸偏差等质量通病得以根除。
“还有一个显着的变化”,刘富发指着整洁有序的工地对比道,“建筑垃圾、污水、噪声、粉尘都大幅减少。”据统计,该项目建造过程中工人减少约50%,建设周期缩短30%以上,资源消耗显着下降。
智能建造让工人从“露天作业”转向了更安全、更舒适的工作环境,从事更技术化、更精细化的工作。刘富发介绍,特别是在炎热天气下,降低了工人的体力消耗和高温中暑的风险。
编辑:宗夏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武汉发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aarb.org.cn/9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