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武汉正在建设的第13座长江大桥——汉南长江大桥北岸锚碇沉井基础首次下沉到位。“按照规划,这将是一座蓝色的大桥,栏杆是深邃的蓝,拉索是轻盈的蓝。”现场施工人员充满期待。
进入7月,武汉的天空呈现出一片赏心悦目的“武汉蓝”。漫步街头,一簇簇时令花卉在主干道旁热烈绽放,老旧墙面上跃动着活力彩绘,不同颜色的桥梁映入眼帘……城市正绽放出缤纷色彩。
江城“穿彩衣”
从跨江大桥到寻常巷陌
杨泗港长江大桥。
“以前过江就是赶路,现在每次经过杨泗港长江大桥都忍不住多看几眼。”每天开车过江的市民王峻说。这座“金秋黄”的大桥与相邻鹦鹉洲长江大桥的“国际橘”,在蓝天碧水间格外醒目。
作为武汉唯一设置电动车专用道的双层公路跨江大桥,杨泗港长江大桥不仅是城市交通动脉,更是美学地标。天晴时,湛蓝的天空与“金秋黄”的桥身交相辉映,如油画般的配色在蓝天白云映衬下,让人心旷神怡。
鹦鹉洲长江大桥。
中铁大桥院桥梁工程师张成东说,这种色彩设计是经过严格论证的。“我们不仅要考虑单座桥的美观,更要统筹长江沿线桥梁的整体视觉效果。”如今,从武汉长江大桥的“铁灰”到杨泗港长江大桥的“金秋黄”,长江武汉段已形成“一桥一色”的特色景观带。
在武汉,多彩的风景里,不仅有桥。
清晨7时,光谷广场,早高峰的人流像潮水般涌过斑马线。灰黑色的路面上,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色块异常醒目。华中科技大学就读的大学生张晗说:“以前过马路到处找斑马线,现在老远就能看见。”
当午后的阳光铺在长江新区阳逻街道蓝天社区那面曾经灰扑扑的围墙上,老社区也穿上“彩衣”。这面150米长的院墙,成为附近3所学校的孩子上学途中的风景线。手绘的国潮风画卷,碧波荡漾之上,“阳逻”二字格外醒目。
在城市的另一端,得胜桥街道入口处,游客刘江娟的手机快门声响个不停。她的身前,得胜桥充满烟火气的市井生活场景跃然墙上。
“正是这些改变,让城市表情变得生动。”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建筑师高安亭认为,综合考虑市政投入与公共效益,色彩是最具性价比的城市改造更新手段。
月季爬上高架桥
武汉使出“绣花功夫”
“城市换装”的背后,规划理念正发生着改变。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涂胜杰说,2003年,为了提高城市环境品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武汉市出台《武汉市城市建筑色彩技术导则》。该导则率先将色彩纳入法定规划体系,并提出“主旋律+多样性”原则,具体为:主城区划定色谱禁区,新兴区域鼓励创新,公共空间释放彩化弹性。
给城市着色,武汉使出“绣花功夫”。
围绕《武汉市“湿地花城”建设规划(2021—2025)》,市园林和林业局通过实施“一路一策”,因地制宜栽种花草树木,不断“着色”。
城市环线和快速路高架是城市道路绿化难点之一。高架中分带狭窄、土层浅,养护不易,以前别说是种花,就是种草都难。2017年,武汉市攻克高架桥上种月季的技术难题,开始在城市环线和射线高架中分带大量种植月季。从单纯的绿篱,到“绿篱+月季”,再到重要路段的纯月季,通过调色不断打造和优化武汉的“空中花廊”。
到现在,全市道路月季种植量已达160余万株。二环线、珞狮南路、欢乐大道、友谊大道、徐东大街、机场二通道、常青路等道路高架,都成了市民津津乐道的月季花路。
如今,全长48公里的二环线上,江汉段的西子烟雨,硚口段、汉阳段的中国红,洪山段的仙境、黄从容,青山段的西子伊人等月季品种,各显特色,各具其美。
城市主干道的色彩美化了风景,而在市民休憩和活动的空间里,色彩则更多地承担起指引和识别的功能。
东湖绿道三期平湖珞樱景点屋顶珞珈绿。
东湖绿道三期的骑行道,分别用蓝、绿两色沥青铺就,指引着往来两个方向,色彩鲜明、指示清晰。这两种色彩分别为珞珈蓝和珞珈绿,配色所用的色版,均为武汉大学提供。平湖珞樱景点的琉璃瓦,也采用了与武汉大学建筑屋顶风格同款的琉璃瓦。
“这配色,很符合书香道的定位。”经常在东湖绿道三期骑行的骑友姚先生满口称赞。
“这种规划,未来会越来越精细化,甚至会细化到某个历史街区的主色调、某个新城片区的推荐色系等。”中南建筑设计院城市基础设施事业部副总经理钱盈认为,色彩能将平淡“空间”转化为有记忆、有情感、有故事的“场所”。
“彩虹”桥下舞
幸福可触摸
68岁的赵宗国,家住武昌区三角路花园赵家墩小区,曾经非常嫌弃那座横亘在社区与沙湖公园之间的废弃铁路。“又脏又暗,娃娃们都不敢靠近。”他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要求拆除废弃铁路。如今,武昌生态文化长廊在废弃铁路上建了起来。
最让赵宗国惊喜的,是和平大道“弓形桥”桥下空间的设计:支撑柱不再是冰冷的水泥灰,而是披上了渐变彩虹条。傍晚,彩柱在嵌入式灯光映照下柔和发光,成了广场舞大妈们天然的“舞台背景灯”。
家住华侨城纯水岸的郭婷婷,在东湖绿道晨跑了5年。她的手机里存着一张特别的路线图:春天跑“樱花粉”段,从磨山楚城到鹅咀,一路浅粉花瓣雨;夏天换成“荷风绿”线,团湖栈道旁荷叶田田,绿意沁到心里;秋天去“梧桐金”道,湖光序曲到落霞归雁,踩着金黄落叶像跑在油画里;冬天也有惊喜,“杉林褐”配上雪白,像水墨画一样。她说:“以前跑步是锻炼,现在像在色彩里散步,解压得很。”
多彩武汉也不是什么颜色都会用。
2024年7月,市园林和林业局制定了《武汉市花卉布置和管养导则》,为全市道路“彩化”提供技术体系支持。
道路“彩化”中,《导则》给出了色彩搭配的3种路径:“色彩调和”“色彩渐变”“色彩对比”。其中“色彩调和”建议花卉选用黄、橙、红三种相近的色彩进行组合。冬天以暖色调花卉为主,夏天多采用冷色调花卉。
“这样一来,街头什么季节上什么花,颜色怎么搭配,我们心中就有了数。”武昌区绿化队副队长王建红说。
在武汉的城市色彩图谱中,黄鹤楼及其周边区域占据着极其特殊的位置。
作为承载千年文脉的建筑,黄鹤楼的金顶朱柱、飞檐斗拱,本身就是一幅凝固的历史画卷。为保障这幅画卷的纯粹性与视觉主导力,武汉市对黄鹤楼周边建筑实施了严格而精细的色彩管控。比如核心保护区黄鹤楼公园及紧邻区域,建筑色彩需绝对服从古建主体。新建、改建建筑禁用艳红、亮蓝、荧光色等高饱和、高明度色彩,主基调限定为低彩度的“传统建构色系”,如青灰色、米白色等。
“城市认真对待颜色,是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体现。”武汉理工大学教授赵凯认为,武汉的“彩化”满足了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色彩融入生活,就成了市民幸福感的“添加剂”。
编辑:熊展平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武汉发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aarb.org.cn/9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