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90后工匠获湖北五一劳动奖章
五年内推动企业桥梁业务产值从不足亿元升至5.8亿元
么忠孝(右)指导工友施工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马清妮 通讯员 徐腾
他是车间里的“技术狂人”,持续进行多层多道熔透焊缝机器人焊接技术攻关;他也是团队中的“领航先锋”,用十年青春扎根一线,以毫米级精度挑战行业极限。
他是中建钢构武汉有限公司一车间主任——么忠孝。不久前,么忠孝荣获“湖北五一劳动奖章”。他用实干诠释工匠精神,用奋斗定义人生价值。
从青涩学生
到车间多面手
5月11日,在蔡甸区中建钢构武汉厂一车间内,弧光闪烁,焊花飞溅。身着灰色工装的“90后”青年么忠孝,正专注测量桥梁构件的毫米级误差。
时间回到11年前。2014年,从沈阳建筑大学毕业的么忠孝加入中建钢构武汉有限公司。他白天跟着工人学技术,晚上挑灯研究规范,三个月审核盖章近万张图纸,硬生生打通了理论与实践的壁垒,成长为“多面手”。
从工艺管理到车间工段长,他不断突破角色边界。工艺岗上,他每年编制超万吨体量的工艺文件,助力武汉绿地中心、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等国内外地标拔地而起;转战下料车间后,他仅用半年时间打造自动化产线,引进激光坡口一体切割机等设备,生产效率提升20%;接手桥梁车间时,他带领团队攻克钢桁架桥、悬索桥等复杂工艺,推动车间年产能从1万吨跃升至3万吨,支撑公司拓展承接了螺溪州大桥、燕矶长江大桥、洞庭溪沅水特大桥等桥梁工程,助力公司跨越钢结构行业发展周期。
“跨界不是挑战,是机会。” 从建筑钢结构到桥梁工程,从工艺优化到智能转型,么忠孝用行动证明:真正的工匠,既能扎根专业,也能驾驭全局。
为传统制造
插上“科技翅膀”
钢结构为承重而生。随着双碳战略和绿色发展观念深入人心,钢结构应用也从超高层、大跨度建筑领域逐步拓展到道路、跨江河桥梁乃至新型装配式建筑等各类公共设施,传统技术工艺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
在么忠孝之前,桥梁车间的任务都是钢箱梁结构的构件。面对江西赣州市螺溪洲大桥超大截面、超高精度的钢桁架桥的工艺难题,他克服传统工艺和吊装设备负荷不够难题,带领班组顺利完成螺溪洲首个下弦节段平稳翻身,成功实现了武汉厂首个百吨级单体构件翻身技术应用,为桥梁工程大吨位制作积累宝贵经验。
此后,他先后主持京港澳改扩建、燕矶长江大桥、洞庭溪沅水特大桥等不同结构形式的桥梁工程钢结构制造,推动公司桥梁业务产值从2018年的不足亿元跃升至2023年的5.8亿元。
利用新技术改造钢结构制造工艺,也是么忠孝思考的课题。近年来,他牵头组建劳模创新工作室,通过视觉识别与自适应控制技术,将焊接合格率提升至99.6%;经过20余次的实验,终于掌握机器人多层多道熔透焊接的关键参数,成为了公司里的“网红”技术达人。
在他的引领下,一车间团队累计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和省部级工法,每年节约成本300万元以上。
从一个人
到群星闪耀
“一个人强不算强,团队强才是真本事。”为此,么忠孝推动建立起“产业工人大讲堂”,每月定期寻求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李荣清为职工授课;搭建了导师带徒班组培养机制,累计培养智能焊接程序员、数控技师等专业人才43名;以“比武练兵”开拓职工视野,推动车间青年焊工在省市及国家级大赛中大胆实践、崭露头角,车间涌现出了以陈博、郑永明、王成等为代表的一批智能焊接、搬运等设备操作人才。
如今,一车间高级工占比达65%,涌现出全国劳动模范李云飞、荆楚工匠胡跃飞等20余名技术精英,9人成长为公司骨干,8人成为行业标杆。车间更获评全国工人先锋号等多项荣誉,成为中建钢构的“人才摇篮”。
“把自己作为方法,总能拥有解决问题的力量。” 这是么忠孝的座右铭,也是他献给钢结构的深情告白。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武汉发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aarb.org.cn/6942.html